刚刚江苏13市房价工资排行榜曝光泰州排 http://www.jinguolana.com/jglry/5512.html对过去的回忆——“从中间开始”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探讨人类所固有的“回忆”这一心理机制的空前的小说,回忆构成了追寻逝去的时间的真正题旨,是普鲁斯特为自己确立的一种恒常的生命形式,在小说中的回忆首先体现在一种心理机制和意识行为,其中回忆又是一种主题模式,也是构成情节的方式,最后回忆是一种诗学方式,上升为对人类回忆机制的探索。
因此普鲁斯特通过无意识的回忆过去,不停寻找失去的时间、人生的意义和自我拯救的方式,虽然时间一去不复返,普鲁斯特也只能寻找到自我欺骗的心理幻想,但也告诉我们,记忆是人类生命中的一根稻草,因为可以回忆过去,所以生命才有值得追寻的意义。
为表达主题,小说中所使用的叙事方式也十分特殊,不同于一般回忆性小说。这从小说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
首先这句话描述了叙述者在一段时间里的恒常状态。根据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的分析,小说最初的时间段是第一句话奠定的,而小说的全部叙事也由此开始,小说的回忆也是从那一段失眠夜开始的。另外小说中第一句话叙事也有一个隐含的“现在”出现,即相对于“过去早早躺下”的时间的现在叙事。小说的整个回忆其实是以“现在”开始的。但作者选择了一个过去的时间点作为叙事的起点,热奈特解释为这符合西方古典文学最古老的叙述方式,比如《伊利亚特》讲述了十年战争最后一年集中在42天的战事,这叫做“从中间开始”,再向前回溯。所以《追忆似水年华》就是一个从失眠夜开始的广阔往复运动,不断向前回溯,再回到起点。同时从整体小说来看这个起点可能会被超过,这就使得小说的时间叙事变得格外复杂,但总体的方向是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对过去进行回忆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符合“回忆”这个根本主题,另外,把“我”的回忆纳入到一个更大的叙述框架中,从而增添文本的复杂性,即此小说比普通的回忆性小说多了一个“我”——回忆的“我”。总之,《追忆似水年华》一开始就表明了回忆的主题,一方面是现在的叙事者从一个中间的时间向前回溯,另一方面真正展开回忆的则是当初在失眠夜那段日子里的“我”。此时的“我”回忆当初失眠夜的“我”所回忆的内容,这让“回忆”构成了生命的主题,也构成了艺术的主题。对现实的悬置——“时间的哲学”
20世纪的小说家对时间意识十分自觉,没有独特的时间体验和感受,想在20世纪成为卓越的作家是不可能的。因此时间问题也是理解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贯穿性的话题。
在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对时间的表现是在小说的第三部分,即昆丁部分来进行展开的。昆丁的叙述时间段是年6月2日,这是他在哈佛大学自杀的那一天。这部分昆丁的叙事从头到尾都能感受到那只昆丁的爷爷给他爸爸,他爸爸又留给他的那只表的滴答声。在文中,昆丁把表的玻璃砸碎,把表针扣下来,但没有表针的表仍旧在走,他以为终止了时间,实际上只是终止了时间的刻度,时间仍旧无形的存在着。
萨特说我们常常会把时间和时序混淆。时序指的是日期,钟表上标识出来的时间,人们日常关心的正是这个作为时许的时间。所以要真正了解时间必须抛弃这些计时手段。就像昆丁的父亲说的:只有时钟停下来,时间才活了。
从这里我们能够知道,昆丁的那只表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即对机械时间的抗拒。本雅明把机械时间称为“编年表”,而我们大多都生活在一种“时钟时间”之中。昆丁则不同,昆丁对过去的叙述中充满了片段的记忆,在没有了机械时间的框架之后,所有的记忆碎片都被塞进“现在”这个时刻。萨特认为,福克纳在这本小说中的时间哲学,是一个现在加一个现在,剩下的仍旧是叠加在一起的现在,既不朝向未来,也不走进过去,“现在”无限延长,仿佛悬置在那里。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之所以这样分析《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关系是想表达福克纳把人写成没有未来的表现物。他认为“福克纳看到的世界可以用一个坐在敞篷车里往后看的人所看到的来比拟”。什么都可以看见,每一个现在的时刻都是过去,所以昆丁从不预见什么,没有未来性,他只有现时和过去,而现时又被过去填满,这也是为什么昆丁会自杀,因为没有希望,没有未来。
总之,昆丁以及福克纳作品中的人物其实是丧失未来维度的人,也失去来可能性的维度。未来的维度给失意者以希望,失去未来,只能走向死亡。
对未来的展望——“时间的循环”
法国学者塔迪埃在《普鲁斯特和小说》中的一个话题就是“将小说中的时间作为形式来探讨”。时间在小说中是无形的,读者看不见但却是小说潜在的重要形式。“在作品中重新创造时间,这是小说的特权,也是想象力的胜利。”塔迪埃评论的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但这种说法也适用于一切小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隐含的时间维度,这也可以从小说的开头第一句话进行分析:
“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上校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年以后”是讲未来发生的事情,所以叙述者是站在时间的终点开始讲述的。但真正的叙事动机是引出童年见识冰块的清洁,叙述的内容是过去的事情。因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叙事者有个讲故事的“现在”时刻,既能指向未来,又能回溯过去。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并不是为了玩弄技巧,而是为了小说主题服务。
《百年孤独》的核心情节是马孔多小镇的第一代创始人布恩迪亚和妻子乌苏拉在一块空地上建立了伊甸园式的马孔多以及以后这个家族从兴盛走向衰败,最后在一夜之间消失的百年故事。它最初的情节具有史前社会的特征。史前社会的特点是时间的循环,每件事都是周期性重复的,或通过仪式周期性出现,因此小说循环的时间观与之是暗合的。小说这一种既可以顾后又可以瞻前的循环往复的叙事形式,让小说的每一个故事往往都是从结局开始,再由终局回到相应的过去和初始,然后循环展开,最终构成首尾相连的封闭圆圈。
《百年孤独》中的重复和循环构成了文本最主要的特征。最明显的例子是布恩迪亚家族一再重复的人名和性格。另外也有其他的例子,比如奥雷良诺上校不停地做小金鱼然后再熔掉,阿玛兰旦不停地织裹尸布,家族开始的恐惧源于生出猪尾巴的小孩,消失在最后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小孩被蚂蚁吃掉的事实中。一个封闭的孤独的家族注定是要从这个地球上消失的,那个吉普赛人梅尔加德斯在羊皮卷上的预言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整部小说的叙事方式由第一句话决定,同时也表达了小说的主题内容。
这样的叙述方式可以说是顷刻间结束了一切,使马孔多成为了一个好像根本没有存在过的幻象。小说最后暗示我们,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只存在于讲述和幻象之中,是一个关于“虚构的国度的隐喻和寓言”。
结语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选择了一个中间的时间点开始回忆过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用每一个悬置的当下编织往日的时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则用一个不确定的现在,即开始叙述过去,又开始讲述未来。
时间话语是探索小说秘密的必经之路,也是存在于人类世界的永不改变的形式。作家想讲什么样的故事就需要选择适合故事的时间形式,并让读者处在用时间构成的故事空间中不断追寻自我的人生意义,感受回忆的温暖,表现现时的荒诞和努力走向未来的坚定。
“人类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世上的万物,世上的人们以及人们的心灵都会消失,因为它们的美有一部分本来就是因这不幸所形成。”
参考资料:
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三联出版社
狄多
和我一起寻找人生的意义